公司动态 分类
安博体育(中国)官方APP下载同样的茶叶、水和茶具但泡出来的茶叶不如别人泡的好喝可能是哪个环节出的问题?

  安博体育同一泡茶,相同的水温和茶具,不同的人冲泡,泡出的茶汤滋味会有差别,很正常。

  其实泡茶这件事真的很简单,需要讲究的地方有,但并没有那么玄乎,把泡茶这事讲得云里雾里,要么是拿泡茶当表演的,要么是故意显摆的,再有就是用耳朵喝茶,总把这道那道挂嘴边的。

  在茶叶品质没问题的前提下,要把一款茶泡得好喝,我个人认为主要在于茶具、投茶量、浸泡时间这三个方面,而且它们之间是首尾呼应联系的。

  茶具:盖碗或壶外观好看没用,重要的是容量,多少容量跟接下去投茶量以及注水量、浸泡时间有直接关系,比如岩茶的袋泡装是8g一泡,分别在容量100cc和130cc的盖碗里冲泡,前者注水量和后者注水量肯定是不同的,一样的浸泡时间,泡出来的滋味也会不同,前者相对来说会浓郁一些。因为100cc的注水量比130cc的少,从而增加了浓度。

  投茶量和浸泡时间:如果是泡袋装的茶,基本上岩茶是8g一小袋,红茶是5g一小袋,这种就方便了些。但如果是散装的茶,你无法确定该投放多少茶叶量,可以先自己尝试放适量茶叶冲泡,觉得淡了或者浓了,那么下一次冲泡茶叶时,心里就会知道该放多少量。而浸泡时间,是根据你投放的茶叶量所调节的,茶叶放多了,浸泡时间应该短些,茶叶少了,那么浸泡时间则可稍微久一些。讲究的人会在茶盘边上备个克称,若不嫌麻烦,我个人是推荐买克称的,每次喝多少就称多少克的茶,至少会比凭感觉投放茶叶精准。

  还有一点值得提下,一款茶,如果是散装的,刚打开包装开始喝,条索是完整的,并无异,当喝得差不多没了快要见底,碎茶会比较多(正常情况,茶叶又干又脆,在抓取过程容易折断茶叶,从而碎茶就渐渐留在了底部),这时你泡包装底部的茶叶,跟先前条索完整的茶相比,一样的克数,底部包含碎茶的会略浓些,遇到这种情况,要是你觉得浓了,出汤就应该快一些。袋泡装的茶也会有类似情况,茶叶装在大箱子里(运输过程中会产生碎茶),一泡一泡包装起来,当包装到箱子底部,同样也有碎茶出现,一般商家都会筛选碎末,把比较碎的筛掉,但怎么筛选,还是没有箱子刚开封前那样的完整条索,所以这样会造成部分袋泡装里的茶叶包含碎茶,甚至碎茶偏多都有可能。

  以上只是一个参考建议,具体还需依自己口味而定,适合自己的口味才是最主要的,所以泡茶是可以很灵活,不必看着网上所谓的“泡茶方法”照葫芦画瓢。你喜欢什么样的口味,只需要琢磨投茶量和浸泡时间这两点就行了,没有规定一定要泡多少克和多少时间出汤。茶叶是因人、因时而异的东西,因为制茶人和天气关系,所制出的茶叶会有不同表现,比如有的茶因工艺或天气、采摘等原因,茶味偏重,这种情况就不宜浸泡过久,否则会浓苦。而有的茶做出来茶味偏薄,无力,这就需要稍微浸泡下才出味,所以浸泡时间是没法用准确时间去控制的,若依网上很多教大家的第一泡XX秒出汤、第二泡XX秒出汤的方式泡茶,那基本是个十分滑稽的事情。希望刚喝茶的茶客们能够记住这四个字“看茶泡茶”,不同茶叶有不同泡法,5克茶叶量有5克的泡法,10克茶叶量有10克的泡法。千万别死板照着“教程”泡茶,面对新茶或者第一次接触到的茶叶,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开始试着冲泡,根据自己口味投放茶叶和调节浸泡时间,在第一泡的时候感受下淡了还是浓了,再在下一泡时候就知该快些出汤还是慢些出汤,几次之后你就会了解某款茶的茶性,知道该怎么冲泡合自己口味。举个例子,之前有位客人平时喝绿茶为主,第一次喝岩茶,买回去就按着他平时泡绿茶的投茶量冲泡,然后发来照片反馈味淡,我看盖碗里的茶叶量就知道是放少了,第二天他跟我说试着多放点茶叶,香气味道就出来了。

  注水方式,我是直接注水入盖碗,是否沿着边缘注水还是直接注水,这个在我看来对茶叶影响不大,茶叶自身品质摆在那,一泡带有涩感的茶,再怎样变着花样注水,依然还是涩。一泡口感好的茶,如果说直接注水会让汤水口感变得不好,那这茶也不用喝第二次了。

  关于水温问题,这个已经讨论过很多次,除了绿茶有的人喜欢用温水泡,其他茶用沸水泡完全没问题!不要说红茶芽头怕烫这种让人不明觉厉的话,如果说怕烫伤,制作过程中在焙干的时候要100以上的温度,那岂不早烫死了?当然,这句话只是玩笑,实际只要工艺到位、采摘期到,根本不惧沸水冲泡。用80、90度的水冲泡茶,汤水确实会柔和许多,包括茶叶的缺点,苦涩感也会减弱。但一款好茶明明可以用沸水冲泡表现出本真滋味,还依然好喝,为什么却要用温水呢。沸水冲下去会把苦涩感泡出来的茶是工艺欠缺,不是水温的问题。不过,各人有各自口味喜好,若觉得水温低一点泡的茶更好喝,那就继续依自己方式泡茶。

  水质,不同地区的自来水存在差距,南方的自来水还好,我平时泡茶也都是用过滤过的自来水,曾听过几个北方朋友说过他们那的水不适合泡茶,烧开后氯气味比较大,一般这种情况建议用桶装纯净水就行了。好的水无非会增加点茶汤甜度,甚至汤水的厚度,拿纯净水跟山泉水泡茶,肯定是山泉水甜一些,我个人也试过不同品牌的水泡茶,农夫山泉给我感觉最好。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在家天天喝到山泉水,还有承受得起农夫山泉的成本,所以只要你家的水不会给茶带来负面影响,不必过于追求所谓的“好水”,再有,并不是越贵的水泡茶越好,即使泡了,与普通水相比,也不一定能感觉出哪好。

  再回到题主的问题,题主说自己泡的茶不如别人泡的好喝,情况可以有很多,水温、投茶量、浸泡时间,注水量,任何一环节对茶都是会有影响,所以具体哪个环节问题,因为我没喝到所以不敢乱下定论,大致的影响简单说下:

  投茶量少:浸泡时间不够,味淡,水薄。投茶量多:浸泡时间没控制好,茶味浓,甚至带微苦。

  提到的出茶汤时要把盖碗里的茶汤淋净是对的,否则会影响下一泡的口感。还有出茶汤的速度,就是茶汤倒入公道杯时,手拿盖碗的角度决定了出汤速度快与慢,这个我觉得也得注意,做了个小测试,130cc的盖碗,直接垂直拿着倒入公道杯的出茶汤速度到茶汤淋净是十秒左右,如果盖碗从斜到垂直倒入大概是15秒左右,这还要看盖碗缝隙,缝隙大,出汤速度也会加快,缝隙小,出汤速度自然也就缓慢。不要小看这五六秒的差别,五六秒时间也是能够增加茶汤浓度的。

  有时候给客人泡茶时,在这个细节上,我会根据客人的口味适当调节出汤速度,如果对方是喜欢喝浓茶的,我就会让茶汤缓慢流出,以便茶叶在盖碗里多浸泡会儿。

  每位茶客对冲泡茶叶都有自己的看法,我所说的不一定就都对,只是与大家分享我自己平时泡茶的一些经验,希望能对刚接触茶叶的茶客同道带来帮助。到底怎样才算得是会泡茶的人,我想这里没有标准,不能因为对方泡出的茶不合你口味,就觉得这人不会泡茶。但我认为把茶泡好的前提,除了茶叶自身品质基础外,冲泡者应需有一定识茶基础,不求有多专业,至少应该对不同茶类的特性略知一二,还有不要过去追求形式上的东西,避免玄化。当然,如把喝茶当解渴用,可以不用这么讲究。

  茶叶是变化多端的,在存放的过程中,香气滋味口感也会发生变化。如果一泡即将返青的茶,这个月喝,你觉得好喝,而下个月茶叶返青了,茶叶里的内含物质有了变化,也许香气减弱,有点涩感,这时就是茶叶的问题,不是你冲泡的问题。不论是泡茶还是品茶,探寻这片“树叶子”没有捷径,诀窍还是通过多实践来学习,无他。

  一杯好茶,应该是优秀的原料、工艺、仓储、冲泡的统一。而冲泡又可细分为冲泡者、冲泡用水、茶具、环境等条件。根据题主描述,那么产生区别的应该就在于冲泡者的主客观差异,以及可能存在的不同冲泡环境。

  一般初入门学习泡茶者,往往会认为泡茶就是做到各个分解的动作环节——这当然很重要,但冲泡者自身的身心素质,以及每个环节中极微小的难以被第三方观测到的小细节,往往也会影响茶品冲泡的质量。泡茶这档事,穷举法有时反而是最容易获得答案的。下面一一拆分。

  根据题主描述,此类茶品确实应用较低温度冲泡,比如可以借鉴绿茶冲泡时的方法,将水注入公道杯后再以之冲泡茶叶。水温过高有助提香,但茶水苦涩亦会加重,同时茶汤会变薄。

  关于水温的控制,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茶品不同的茶具之下可以产生千差万别。对此,以及其它许多泡茶时可以量化区分的条件,建议冲泡者应该有一些实证精神——许多茫然思索许久的问题,往往十来分钟简单的实验就可以得出结论。比如对于此类茶品冲泡用水温度的掌握,完全可以网购一个几十元的红外测温枪,将水温按3~5℃划分出几个区间——上限无非是开水,下限也不可能低过75℃,中间能够划分出的区间并不多,几次对冲答案就会呈现在你眼前。

  与水温类同,一个几十块的珠宝秤,先确立一个基准的投茶量,比如5g(基于当下使用的茶具),然后可以根据0.5g正负增减,分别测试每种投茶量下茶品表现,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投茶量。

  需要注意的时,这个投茶量一定是最适合你当下使用的这个茶具,一旦更换茶具,不同的容积下要根据茶水比进行换算——而且这种换算必须在一定区间之内,当茶具容积过小或过大时,你用“适中”茶具得到的茶水比就失真了,这时的茶水比变化完全是非线性的。

  甚至进一步说,同样容积不同材质、形制的茶具,投茶量(以及水温等许多小参数)都应有细微差别,这些茶具因材质、温度变化曲线、出汤速度等等产生的差异会综合变现为茶具的发茶性能,不过这就需要品饮者自身的感官敏锐度了。

  出汤时间我认为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完全是根据品饮者的主观意愿。我个人偏向于浓酽的茶汤,因此往往使用重手泡,但并不意味这这就适用于喜欢茶汤清甜风格的茶友。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最重要,没有万试万灵的标准答案。

  我个人在冲泡茶叶时,从来不让热水直接冲击茶叶,而是水壶壶嘴低就(出水口距离落水点距离尽量近),沿杯壁顺时针环绕一圈注水,一圈下来刚好注满——在实际运用中这并不难。

  热水直接冲击茶叶,茶叶翻滚等等,都可以加大茶品中内含物质的析出速率,但同时也会带来茶汤汤感粗糙的问题——当然这对味盲症患者而言就是所谓玄学了o(╯□╰)o水壶壶嘴低就,也是为了降低热水流入茶器时流动的速度,尽量使得整个过程接近“泡茶”而不是“冲茶”。若是注水高度过高,水会拉出一条水线,圈儿内不少打把势卖艺的往往以此炫技忽悠小白,殊不知如此会使茶汤锁喉,得不偿失。

  有一个简单的实验可以验证我的观点——亦或是测试自身对汤感的敏锐度。两个同样的公道杯,烧一壶开水,分别以低就缓慢注水和拉高猛注水两种方式灌入两个公道杯,品饮者分别品尝两公道杯中水,感受两者差异。若能感受到汤感的区别,那么恭喜你。若感受不到,,,,,,其实我一直觉得康师傅绿茶挺好喝的(⊙﹏⊙)b

  当每个技术细节都与他人一致(往往是表面上“看起来”一致),但有些细微的点往往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题主自己也表明了这种差异的存在。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便是心理素质上的差异。紧张是泡茶大忌。一旦紧张许多冲泡动作都会产生细微的变形。冲泡者在心情紧张时往往会锁肩、手抖,当专注力过于集中时往往会下意识的屏住呼吸。这些都会给冲泡结果带来负面的影响。

  除了紧张,经过多年以来的经验数据归纳,发现只要冲泡者的心理处在较大的波动之下(特别是负面波动,如紧张、愤怒、抑郁、悲伤等——我没遇过一边狂笑不已一边泡茶的,所以不敢全面打包票),冲泡茶品往往都会特别难喝。从科学角度解释猜想可能是在人体在这些负面状态下造成如上段所说“锁肩、手抖、屏息”等具体而实在的负面动作,若不科学,,,,,好吧,我是神棍我怕谁o(╯□╰)o

  这是补充环节,因为提出并未描述是否是同一环境下冲泡,因此仅在此加以补充。

  不同的冲泡环境,对于冲泡结果影响往往是巨大的。冲泡时的温度、湿度、气压、光线等等对于冲泡环节都会产生影响。环境温度的变化,会细微改变茶品的特性,同时让冲泡者习惯的降温时间等失真;湿度首先会影响茶品(特别是如普洱茶、黑茶等非密封保存的茶品)的表现,同时温度、湿度过高的环境,品饮者与冲泡者自身的也不会特别舒服,对于冲泡和品饮的结果会产生很大影响。气压的改变最为直接的就是改变开水的沸点,多年来的经验是当突然变天气压变低时,茶品一定难喝(类似的负面天气环境我经历过的还有夏天极度湿热时,以及冬天气温下降但没有供暖时);光线,以及环境是否舒适、宽松等等都是主要将影响加诸于冲泡者和品饮者心理方面。这对于品鉴茶品品质这种本来就带有很强主观角度的事儿而言其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要泡好一杯铁观音,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也不简单。很多茶友用玻璃杯泡铁观音直接喝,这样泡也不是不可以,但这样泡很难泡出铁观音独特的香气和滋味,泡铁观音建议还是要用功夫茶泡法(盖碗茶具或紫砂壶茶具)。

  泡好铁观音是指通过提高泡茶的技艺,泡好每一泡的茶汤,尽量使每一泡的茶汤都可以达到最好的状态。

  泡好铁观音的意义:泡不好茶,会把300元的铁观音泡出100元的香气和口感。通过提高泡茶的技艺,把300元的铁观音泡出250元或者是更高的香气和口感。

  1、一般天气晴朗的天气会比阴天、雨天泡出来的铁观音更好喝,和制作铁观音的天气是一样的(晴朗的天气比阴天、雨天制作的铁观音品质更好)。所以有时候我会想,这样算不算是一个轮回呢?把铁观音茶青从采摘下来到制作,是从生到死的过程;泡饮铁观音,茶叶在盖碗中慢慢舒展,恢复到采摘时的模样,香气袭人,是从死到生的过程。

  2、气温高的天气会比气温低的天气泡出来的铁观音更好喝。个人认为有以下原因:

  (1)气温较低,盖碗冷的快,100度的沸水冲泡下去,因为盖碗会吸收热量,实际的水温只有90度左右,盖碗里的茶水温度下降也较快。因为水温较低,铁观音的香气和滋味不能得到效的释放。

  (2)气温较低,茶杯里面的茶水温度下降也较快,喝起来可能就会觉得不够香。

  (2)第一泡一定要洗茶,一方面可以让茶舒醒,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茶具的温度;

  (3)每一泡的间隔时间不要太长,如果间隔时间比较长,可以用秒出的方式再洗(醒)一次茶。

  营造一个好的泡茶环境,塑造一个喝茶的氛围,会更容易泡出好茶!一方面在好的环境下,更容易静下心来泡茶品茶,更容易达到“茶道合一”的境界。另一方面,在相对封闭的小茶室,香气不会很快飘散,整个茶室都充满了茶香。

  泡茶的水,个人认为山泉水最佳,但现在很难找到山泉水了,可以买农夫山泉来泡铁观音,但就是有点贵,每天泡的话,还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河水,溪水,井水,也都是泡茶不错的选择,但现在水污染都挺严重的。还有就是自来水,自来水一般都含有氯气,要放入水桶存放一个晚上让氯气挥发,或者自来水烧开后,打开水壶壶盖让氯气挥发。自来水中经常还有其他杂味,如泥土味、输送管道的铁锈味,最好是安装净水机进行过滤,以免影响茶汤质量和茶叶香气。除此之外,还可以买大桶的纯净水来泡茶。

  泡铁观音要100度的沸水,用随手泡(电热水壶),保证每一泡的水都是烧开的。但每一泡都烧开的话,一滚再滚的水,水中的含氧量会少很多,茶水就不活,我现在也没有什么办法,确保100度的水温同时又保证水中的含氧量。看吧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水温越高,茶的香气也越高,茶中的滋味(可溶物)也越容易泡出来。香气是有沸点,铁观音中就含有很多高沸点香气物质成份,只有沸水才能把这部份香气释放出来。

  这点在前面的天气因素中已经有说了,只要记住茶具会吸收热量从而对水温造成影响就可以了。

  从泡铁观音效果来看,个人认为白瓷盖碗、紫砂壶效果较好,保温杯的效果最差。

  泡铁观音是功夫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茶水分离。也就是在茶叶注入水后,浸泡一会儿,然后倒出来喝,不能把茶叶一直浸在水里。从这点来说,不推荐直接用玻璃杯、保温杯泡铁观音。

  缺点:a、茶水不能分离,无法控制茶汤浓淡、苦涩;b、温度太高,茶叶放进去一段时间就会闷熟,失去了铁观音所独有的花香和鲜爽的口感。

  如果要外出携带的话,可以用茶水分离器(盖碗、紫砂壶、快客杯、飘逸杯)事先把茶水分离,把茶汤倒进保温杯里,而不是让茶叶在保温杯里面浸泡。

  缺点:a、茶水不能分离,无法控制茶汤浓淡、苦涩;b、散热较快,温度较低,香气不显

  优点:a、茶水分离;b、方便实用(不需另备公道杯、滤网),泡茶速度快、适合在上班时间泡茶;c、容量较大,客人多的时候,不会有冲泡不及的情况;d、便于携带

  缺点:a、飘逸杯一般为玻璃或者塑料材质,散热较快,温度较低,香气不显,口感较差;b、较难控制投茶量和水的比例;c、有些塑料材质的飘逸杯还有一股塑料味。

  优点:a、茶水分离;b、一般为陶瓷或者汝窑材质,保温较好,个人认为香气和口感比飘逸杯好一些;c、方便实用、适合在上班时间泡茶;d、便于携带

  缺点:a、由于形状的原因,香气和口感逊于白瓷盖碗;b、快客杯一般为一壶一杯或者一壶两杯,比较适合一个人或者是两个人饮用,不适合人较多的情况。

  优点:a、茶水分离;b、紫砂壶为陶器,保温性强,泡茶较香(但要注意,由于温度较高,可以在泡茶过程中掀开壶盖,避免茶叶闷熟);c、和盖碗相比,容易操作不烫手;c、滋养一段时间,积增茶锈,壶面生成光润的颜色,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d、名人的壶还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缺点:a、紫砂壶透气性好,会吸香味,特别是刚买的紫砂壶(养一段时间,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一个壶只泡一种茶,免得串味);b、和盖碗相比,不能真实的还原茶叶原本的味道;e、和盖碗相比,盖碗更便于闻盖香;

  优点:a、茶水分离;b、一般为瓷器,保温性能较好;c、能较真实的还原茶叶原本的味道;d、便于闻盖香观叶底;e、便于两款或者多款茶进行比较,斗茶(茶王赛一般都用盖碗)

  盖碗建议选择白瓷盖碗,除了瓷器盖碗外,还有陶器盖碗和玻璃盖碗,陶器盖碗由于透气的原因,效果不理想。玻璃盖碗保温性较差,效果也差强人意,如果非要购买的话,建议选择较厚的玻璃盖碗。

  个人认为,清香型铁观音比较适合用盖碗,香气高扬,清甜鲜爽,浓香型铁观音盖碗和紫砂壶都可以,用紫砂壶口感会更醇厚,回甘也好。由于盖碗可以较真实的还原铁观音原本的味道,在我们产地这边基本上都是用盖碗。

  如果在家泡铁观音,又不会觉得麻烦的话,推荐用盖碗或者是紫砂壶泡铁观音。如果是上班时间泡铁观音,出于方便的考虑,可以选择快客杯或者是飘逸杯。

  在陶器、瓷器和玻璃,其中陶器的散热最慢、温度最高,瓷器次之、保温适中,玻璃的散热最快,温度较低。

  由于陶器的温度较高,茶叶的香气和茶汤的可溶物释放较快,在相同容量的情况下,应减少陶器的投茶量。比如120ml的盖碗投茶量是7.5克,而120ml的紫砂壶,投茶量应少于7.5克。个人认为,7.5克的铁观音,150ml的紫砂壶是比较适合的。或者在相同的容量和投茶量情况下,紫砂壶应减少坐杯时间,较早出汤。另外遇到像冬天气温很低的时候,或者是有些地方海拔高(像西藏海拔4000米以上)大气压强小,水的沸点不到100度,水温不够的情况下,紫砂壶的温度高反而是一个优势。

  主要说下泡铁观音比较重要的配件,其他可有可无的,如闻香杯、茶夹等就不说了。

  现在一般茶具套装都会配有公道杯。公道杯有三个作用:a、盛放茶汤,特别是一个人喝的茶时候,不可能把一壶茶一次性喝完,可以先盛放到公道杯。b、使茶汤浓度相近、滋味一致,以前没有公道杯,要先把几个茶杯靠拢在一起,按一个方向来回倒入茶杯,使茶汤均匀分配到各个茶杯。c、沉淀茶渣。

  公道杯有瓷和玻璃材质的,我习惯用几块钱的白瓷公道杯。有个朋友买了一个玻璃材质的公道杯,用玻璃公道杯盛放茶汤看起来很漂亮!

  喝铁观音宜选用小的白瓷茶杯,小茶杯相比大茶杯,温度下降较慢,喝起来更香,而且杯子较小,可以细细品尝。白瓷茶杯可以看汤色,不失线)随手泡(电热水壶)

  一般7.5克的铁观音,用120ml左右的盖碗,根据盖碗大小,适当的增减投茶量。

  首先没有绝对的浸泡时间,浸泡时间要根据个人情况(喜欢茶友喜欢浓一点的,有些茶友喜欢淡一点的,甚至有些茶友喜欢秒出汤)、茶叶的情况(茶的品质、老嫩、大小、紧结、焙火轻重)、茶具的情况等。

  对于茶友来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多试,依自己的口感来调整浸泡时间。比如第一次可以用10秒、10秒、15秒、45分钟、1分30秒、3分钟,分别是第一泡,第二泡,到第六泡的时间。如果觉得比较淡,第二次就可以用15秒、15秒、20秒、1分钟、2分30秒、4分钟。以上时间只是举例,实际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

  第一泡和第二泡的浸泡时间应该是差不多的,甚至可以比第一泡的浸泡时间短。因为铁观音的形状是紧结的,虽然已经有洗茶了,但香气和滋味的释放还是比较慢的。

  还有一点,浸泡时间到后面是成倍数延长的。比如第一泡是10秒,第六泡是3分钟。而不是简单的相加:10秒、15秒、20秒、25秒、30秒、35秒

  (4)盖碗往公道杯倒茶汤时,快倒完时,应手拿盖碗,回复往下甩,使盖碗里的茶汤倒尽,以免影响下一道茶汤。

  (5)每一泡的间隔时间不要太长,如果间隔时间比较长,可以用秒出的方式再洗(醒)一次茶。

  个人感觉泡茶可以是灵活的,根据各方面情况来泡茶,而不是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要按照某种教程或者某种规距来泡茶。比如在泡茶的过程中,盖碗或者是紫砂壶的盖子要不要打开?有些茶友说不要打开,有些茶友说要打开,我的看法是视情况而定,如果茶具温度太高,茶叶在里面会闷熟,失去鲜爽的口感,那就可以打开。

  同样这个灵活性也体现在“根据茶叶的具体情况(茶的品质、老嫩、大小、紧结、焙火轻重)来泡茶”上面。

  品质差的铁观音往往刚开始会比较浓,到第四泡基本上就淡而无味了,不耐泡。而且浸泡的时间稍长一点,苦涩味就会非常明显,甚至在口中久久不会离开。

  所以品质差的铁观音浸泡时间不应太长,尽量使每泡茶汤的浓度均衡。第四泡后根据情况及时换茶。

  铁观音茶青越嫩,水中的可溶物的释放会越快,而且茶青太嫩的话,茶味稍苦,浸泡时间不应太长。茶青越老,内含富含物质较少,滋味淡薄,可根据情况,相应延长浸泡时间。

  茶叶越碎,水中的可溶物的释放会越快。在真空过程中,或者打包过程中,会把铁观音压碎。或者买铁观音散茶,罐子上面的茶叶会较完整,下面的茶叶会较碎。当遇到铁观音比较碎的情况下,可相应缩短浸泡时间,以免茶汤太浓。

  在泡茶的过程中,要有发自内心的诚意,想要泡出好茶,以茶会友,并掌握一定的泡茶技艺,静下心来,泡出好茶!

  烹饪需要掌握一定烹饪技术,但主要还是“用心”,一道好吃的菜,一定是用心做出的菜。同样,一泡好茶,也一定是用心泡出来的茶。

  在韩剧《大长今》中,长今在做菜时,将菜当成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对待的这种态度,最值得学习。在泡茶过程中,也应把茶当成一个有生命的东西,也就是我在上面写的:“把铁观音茶青从采摘下来到制作,是从生到死的过程;泡饮铁观音,茶叶在盖碗中慢慢舒展,恢复到采摘时的模样,香气袭人,是从死到生的过程。

  而在这里,我希望分享一些个人泡茶的习惯,能为茶友提供一些参考,从而在品茗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不同茶叶的投放量是不同的,根据每个人的口感会稍微不同。岩茶等乌龙茶来说一般在5-9g,量越少,便相对延长浸泡时间。正山小种等红茶一般来说在3-5克,浸泡时间同理。

  )。只有沸水才能冲泡出岩茶的真味。而红茶,较低的水温可以提供更好的口感。水沸之后让其稍微冷却,大概的说法是在80-85度左右,这样温度冲泡出来的红茶,口感相对来说会更加细腻与醇厚。

  浸泡时间,在标准投放量的情况下,个人的习惯是一汤快出,二汤15s,三汤20s,以后各加10s。

  1、首先是水温,不同的水温对茶叶浸出物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沸水和80°水泡出来是完全不同的味道,

  2、另外同样非常重要的是坐杯时间,也就是闷杯时间,这个对茶水的滋味影响也是非常大,有时候我自己泡不知春(一款茶名),几乎可以泡出完全不同的两款茶的气息来,当然红茶的差异不会这么夸张,不过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3、每次倒完茶,茶水是否沥干,正常我们泡茶每一泡茶要沥干,再进行冲泡,不过我发现好多朋友泡茶都没有太在意这点,甚至倒完茶还有三分之一的茶水留在碗底,然后接着浇水进去,这样茶汤的口感自然不容易有太多的层次感。

  另外泡茶真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泡法,也许这泡茶这么泡是比较好的滋味,换一泡茶又是另外的泡法,我们说做茶要看茶做茶,那么泡茶呢,更要看茶泡茶,重要的是需要把茶叶的特征泡出来,还能扬长避短,呈现出这款茶最完美的状态,比如高山茶相对香气会比较好,耐泡度略差,坑涧差水的醇厚度更好,一年一季的茶耐泡度更好等等,这要求泡茶的人要了解这款茶的来历,特征,才能更好的冲泡;另外还要看人泡茶,如果是北方的朋友,平时喝绿茶多的朋友,一般对茶的香气要求比较高,对水的醇厚度讲究不会太高,我们泡茶出水就会快得多,即冲即倒,尽量让苦涩感不易出来,让香气张扬起来,另外耐泡度也会上去。所以泡茶其实说简单也简单,如果认真去研究还是有很多方法方式。每一种泡法也不是所有人都喜好,多泡多喝,自然会更了解这款茶和喝的人喜好的口感。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化冲泡。